“我们坚持打造一个专业纯粹、安静温暖的书店。上海古籍书店还是原来大家心目中的那个读书人的胜地,以书为主,服务专业读者。”
经过467个日夜的“暂别”, 4月19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上海古籍书店将以全新面貌回归。
焕新后,古籍书店一至六楼总建筑面积达近3000平方米,囊括1600余种旧版线装书、50600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书籍,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古籍书店。
走过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折叠的玻璃幕墙宛如翻动的书页,兼具传统书卷气韵与当代艺术表现力。厚重的木门紧闭,两扇落地窗也掩着窗帘,开幕之前,书店内的一切依然保持神秘,但仍经常有老读者推门而入。
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对其中一位老先生印象深刻。老先生问,“你们装修好了,还是书店吗?”当得到“还是”的答案后,他翘起了大拇指,“我们等得太久了。”
上海古籍书店自195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守护、推广古籍经典,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70载的书香时光里,它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一代代读书人前行的路。
如今网红书店盛行,如何在吸引客流、提升曝光度的同时,坚守文化内核,传递知识价值,成了许多书店面临的新课题。一年多前上海古籍书店启动改造以来,老读者们的担忧始终是,这家书店会变成什么样?
“上海古籍书店还是原来大家心目中的那个读书人的胜地,我们保持着它的初心,以书为主,服务专业读者。” 4月17日,澎湃新闻提前探访,石洪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们坚持打造一个专业纯粹、安静温暖的书店。”
上海古籍书店外立面玻璃幕墙宛如翻动的书页。 本文图片摄影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古籍焕新,图书依旧是主角
推开上海古籍书店的大门步入书店,沿着地面上的传统纹样柿蒂纹前行,仿若走进了古人的“藏书楼”,两根立柱上有原上海图书馆馆长、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的题字——“藏古今学术,聚天地菁华”。
迎面看到的一二楼挑空的“精品书架”上,陈列有339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印制出版的海内外《永乐大典》仿真影印本,以及1800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其中卷2268-2269,模字韵湖字册,内容为湖名的一册《永乐大典》仿真影印本,书中恰好有关于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的历史记载。这一册与另一册《永乐大典》曾经由上海图书公司旗下沪港三联书店护送回国,而后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仿真影印出版。
书店中庭宛如古人的“藏书楼”,两边挂着顾廷龙题字。
新旧版线装书是上海古籍书店的特色,其中,旧版线装书更体现了书店古籍修复与保护的成果,此次焕新,这些书籍将集中陈列于三楼“博古斋”内。这些按经史子集陈列的旧版线装书包含各类明清刻本,如明万历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外科精义》二卷,明刻本《后汉书》一百二十卷,以及清乾隆雅雨堂刻本《国朝山左诗抄》六十卷等。除了这1600余种古籍善本,“博古斋”内还藏有一套共计231种、分装1960册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这套书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为底本,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先生主持编纂,于1935年影印出版。
“博古斋”内珍藏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四楼“敦煌空间”内,引入了1000余种敦煌题材专业书籍,含括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品种的图书,按照敦煌文献、敦煌学研究、敦煌艺术画册、敦煌文学、敦煌大众读物、敦煌少儿读物、考古等分类展陈。其中,敦煌文献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第一辑》30册、《甘肃藏敦煌文献》30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10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23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50册等,是目前沪上引进最多敦煌文献品种的书店。另外,读者在这一空间还可一睹《魅力敦煌》《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敦煌壁画故事大观》等绝版书的风采。
“敦煌空间”引入了1000余种敦煌题材专业书籍。
为了让读者近距离感知古今之书的同与不同,书店基于公司藏书优势,特别打造了三处存放有文学、历史、中医类古籍的“古今对照”橱窗。透过这些橱窗,读者不仅可一览明嘉靖十五年玉几山人刻本《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清光绪四年金陵书局翻刻汲古阁本《史记》一百三十卷,以及明崇祯间抄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三部古籍的魅力,还可通过对比,发现书籍装帧形式、文字、内容等的历史变化。此外,“古今对照”橱窗内的古籍还会不定期更换。
三处“古今对照”橱窗
纸本书籍之外,读者在书店还可通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品的古籍数字化服务综合平台——“尚古汇典”,搜索、浏览、阅读古籍,开启古籍的数字漫游之旅。
处处细节,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
“上海古籍书店的设计,凝结着我们80多位员工一点一滴的心血。”谈及书店“焕新”的部分,石洪颖如数家珍,从陪伴书店18年的孔子像,到王元化先生题写的“学术书苑”牌匾,再到“学者书房”保留的移门玻璃,上海古籍书店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书店的传统。而公益书架“博雅书架”,每一层都有的阅读空间,顶天立地书架旁贴心设计的“服务铃”等,又体现着书店“焕新”的一面。旧书新知,旧空间新面貌,全新开幕的书店,依然带给读者熟悉的温暖。
书店一楼中庭左侧 “四时雅韵”特色空间依照古人书房的形式陈列。作为书店对外展示的窗口之一,在这里,读者将通过琴棋书画、诗香花茶、鸟木虫鱼、时令节气等不同主题陈列的时时变换,走进古人的生活。
“四时雅韵”特色空间
中庭右侧则矗立着陪伴古籍书店十八载的孔子像,以及新设的一方公益书架——“博雅书架”。书架上已陈列有十几本书籍,每本书中都夹有一枚绿色流苏的书签。石洪颖介绍,“博雅书架”用于放置爱书人在书店内精心选购的图书,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读者。读者只需登记后即可借走一本,看完后归还书店,以服务下一位读者,“希冀这一份微小的善意,能够让广大读者感受到书店传播文化、传递温暖的初心与态度。”
陪伴书店十八年的孔子像。
孔子像背后设有公益书架“博雅书架”。
书店内设有不少顶天立地书架,为避免高处的书籍被束之高阁,书架旁都设置了“服务铃”,读者按铃后,工作人员即会带着移动梯来帮读者取书。
顶天立地书架旁均设有服务铃。
按服务铃后,店员拿着梯子来为读者取书。
就连书店的消火栓也披上了“古籍”的新衣,书店员工特意寻了《周易》中一句“消火”的相关句子印在消火栓门上,“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之”。
书店内的消火栓。
上海古籍书店原先一些经典的设计和老物件也被保留。二楼“学术书苑”的牌匾由王元化先生题写,彰显书店“坚守中国学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初心使命与社会担当。特色空间“学者书房”重点陈列国内当下人文学科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的主要著作及其推荐图书,每季度将更新一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空间移门上的玻璃是由原“线装书房”门上的继承而来,老读者一看便生出熟悉之感。
二楼王元化先生题写的“学术书苑”牌匾。
广受旧书爱好者欢迎的上海旧书店搬入三楼,打造成为“淘书乐园”,由4000余种特价书和23000余种旧书等汇聚而成的书海让读者尽享“淘书”的快乐。
上海旧书店搬入三楼,打造成为“淘书乐园”。
业态升级,引入剧场、音乐会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图书公司以此次古籍书店重装焕新为契机,对已开办14年之久的“海上博雅讲坛”也进行了品牌升级与主题深化,并为其新设“海上敦煌”“海上中医谈”“藏书三人行”等细分板块,将邀请名家与读者对话。
此外,书店还特设了以习字临帖、传统健身、艺术疗愈等形式为主的“浮生一小时”品牌活动,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体验古人惬意自如的生活方式,舒缓现代工作生活中的精神压力。
为激发传统音乐文化新活力,书店将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合作,在屋顶花园联合推出以敦煌主题和民乐赏析为特色的“天空音乐汇”品牌活动。
自5月起的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书店还将通宵营业,举办“古籍书话夜”品牌系列活动,活动当晚,“遇见小八雅”“诗酒话江湖”“中医小课堂”“夜读古典名著”等主题内容将轮番登场,为这座城市的读书人点亮一盏灯。
为了使少年儿童也能亲近经典、启迪智慧,此次焕新,书店首次引入沉浸式互动阅读儿童剧这一全新业态,设置“古籍小剧场”系列活动,并特别策划了由中国传统经典著作或历史故事改编而来的剧本,让孩子们通过充满感染力的表演和富有创造性的互动,沉浸式“阅读”中华典籍。未来,书店还将策划推出“古籍小书童”“寻根觅家源”等特别活动,以传达古人的礼仪文化,以及“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书店每层都有阅读空间,“古籍小剧场”将引入沉浸式互动阅读儿童剧。
“这次改造后,我们用足了所有的空间。在书籍方面,上海古籍书店依旧是做专业书的书店,拿出了许多珍稀书、绝版书,可称得上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古籍书店。”提及上海古籍书店的专业性,石洪颖十分自豪,“书籍之外,我们也兼顾读者对阅读空间和多元化阅读的需求,每一层都打造了小剧场、屋顶花园等各具特色的独立空间供读者进行沉浸式阅读体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