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知识 > 正文

最低0.3折!消费金融不良资产陷“地板价”仍无人问津

  来源:华夏时报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呈现“量增价跌”的态势。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4月已有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等挂牌不良资产转让项目,部分低至“地板价”。

  4月17日,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个人消费者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监管部门近年持续强化不良资产处置要求,机构需通过加速出清降低潜在风险。通过出售不良资产,低价转让及时止损,这些公司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资本用于新的贷款发放或其他业务发展。此外,传统催收效率不高带来批量转让成为主流。

  批量转让“卸包袱”

  4月14日,招联消费金融披露了两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分别为2025年第6期和第7期。

  4月9日,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发布了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公告显示,该笔不良贷款未偿本息总额1.8亿元,涉及资产笔数2700笔,借款人户数2514户,加权平均逾期天数774.56天,单一借款人最高未偿本息余额46.73万元。

  4月7日至4月10日,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接连发布2025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以及2025年第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批量转让项目招商公告,分别涉及3.08亿元、2.7亿元的不良贷款。

  4月初,另有捷信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等发布了不良贷款转让相关公告。

  记者向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幸福消费金融等发去采访内容,截至发稿,尚无得到回复。

  平安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自2023年消金公司不良资产转让开启了试点,2024年平安消费金融完成首次转让,本次为上次转让的延续,转让规模在行业平均水平区间,目前部分机构等转让规模已突破百亿,此次转让也是紧跟市场行业趋势开展的常规工作。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近期消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明显提速,主要源于宏观经济下行致居民还款能力下降,监管强化风险化解要求,市场竞争与风险压力加剧,以及改善财务报表的需求。

  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项目为159单,未偿本息总额为742.7亿元。消费金融公司本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为143.8亿元,仅次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2022年底,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低价原因何在

  整体来看,近日高频次、大规模、低折扣的批量转让,是消费金融机构转让不良资产的重要特点,其中部分项目起拍价已至1折以下。

  公告中显示,部分转让项目的折扣分别为0.69折、0.59折、0.58折不等。记者注意到,有上亿元不良贷款,标的起拍价仅为百万元。

  另有机构发布了“关于吴某锟的个人抵押债权转让”信息显示,本金7.71万元,当前价4063元,约为0.5折;另一条“关于薛某华的个人抵押债权转让”信息显示,本金9.24万元,当前价3573元,约为0.3折。

  此外,不少低价不良资产包还经历过流拍。例如,开年以来,锦程消费金融在阿里拍卖平台上公开挂牌了多笔个人抵押债权转让信息,部分正在以低折扣出售,许多项目为“二拍”。其中有一笔正在进行的个人抵押债权转让,在3月14日无人竞价,并在近日举行了第二次拍卖,当前价为1.825万元,约原价的3.5折。

  “定价反映风险等级。”某头部消金机构从业者对记者坦言,行业低价转让的原因还是资产质量不高。本质上是供需关系、资产质量预期与行业周期性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机构在特定阶段的“割肉止损”压力,但同时也是行业风险出清和模式转型的必经之路。

  对于转让折扣普遍低于1折的原因,王鹏认为主要是由于市场供给激增、资产质量下滑、逾期时间延长致回收难度加大,以及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竞争激烈,受让方议价能力提升。

  “不良资产‘地板价’转让的背后反映抵押担保不足、机构竞争性抛售等行业问题。”田利辉指出,消费贷缺乏担保措施,风险敞口较大,经济下行导致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且部分机构为快速回笼资金,主动压低起拍价。当前,消金公司转让规模庞大,供大于求,进一步压低了价格。

  不良处置推动行业洗牌

  王鹏表示,不良资产激增一定程度暴露了消费金融行业风控问题,如风控体系不完善、客户下沉与过度授信,以及未能及时适应监管政策变化。

  “不良率攀升直接暴露行业风控短板。”田利辉也提到,部分机构为追求规模扩张,放松客户资质审核,导致风险滞后暴露。并且信用评估数据单一、风险定价能力不足,未能有效识别高风险客户。同时,贷后管理薄弱,催收机制效率低下,部分机构依赖第三方转让而非自主处置。当然,这一现象也包含监管倒逼因素,政策对风控优化的要求推动机构加速出清存量风险。

  当前,不良资产处置既是风险出清的必要手段,也是行业洗牌的重要推手,未来市场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对于头部机构而言,凭借规模优势,可通过批量转让优化资产负债表。其中银行系消金机构背靠母行,资金成本低,抗风险能力较强。而部分腰尾部机构由于转让规模小、项目缺乏议价能力,较高的不良率可能导致发ABS等融资成本上升。

  田利辉表示,资源雄厚的公司通过批量转让快速“减负”,并投入风控系统升级。但是,部分区域性或中小型消金公司受限于资本实力和处置能力,不良率持续高企,面临合规成本上升和盈利空间压缩的双重压力。若无法有效控制不良率或获得资本补充,部分机构可能选择合并重组。

  王鹏认为,不良资产处置提速和低价转让或令市场出现分化,部分机构可能因无法承受压力而退出,或寻求转型创新。

有话要说...